您好,欢迎来到“吉林省催眠学会”!  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
18186897827
电话:18186897827
QQ:1036836211
邮箱:1036836211@qq.com
地址:长春市朝阳区惠民路1155号
心理学基础知识
分享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的访谈——儿童教育及心理(上)
日期:2022-03-15  来自:吉林省催眠学会  浏览:563次

彭凯平这个名字,大家不陌生,他是国内心理学大拿、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系终生教授,清华大学心理系创办人。同时彭凯教授也是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。他认为目前中国处于特别需要“积极心理学”,尤其是教育行业。

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彭教授深入探索下儿童心理问题。

01


社会竞争太大,

我的孩子会被淘汰么?

彭凯平:针对这个问题,我想从两个方面回答。
第一个回答,想先请家长们耐心一点,想想我们是否希望孩子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方式?孩子适合用什么样的技能生活下去?
过去,我们需要解决温饱问题、工作问题。但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,我们基本不再需要面对温饱问题,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,大人如此,孩子更是如此

所以我建议家长从三个方面考虑一些事情。
一,了解你的孩子的特长和优势是什么?
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过于表面化,大部分的数据都是来源与学校的成绩单,但上面数据片面化,不能全方位的代表孩子。
举个例子,如果孩子并不是一个考博士的材料,但你却一直用“考上博士”为标准希望他考博士,仅仅只是因为身边的导师、学校……大家都说好,那你将会伤害了孩子,也伤害了你们的关系。如果孩子的特长是做技术工作,并且你支持他选择了技术工作,那么在工作中你的孩子会察觉到自身的价值感。
一个人,如果能把优势发挥出来,那在任何方面他都会有自己的方向。
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”是很多家长挂在嘴边的话,但如果你细心就会发现,你认为的康庄大道并不一定让孩子感到开心,甚至有很多孩子都表示很难按照父母的坚持走下去。那么现在孩子表现的“按部就班”“听话”,是不是都只是暂时的呢?而长远的目标,希望家长不要忽视!
所以我第一个建议,就是去了解孩子的擅长、特长,积极鼓励孩子。如果你并没有发觉孩子的擅长点,那大概率是因为你们的沟通还是不够深入。

第二个,非常重要,高效的陪伴孩子、与孩子积极沟通。


这个“高效陪伴”,是为了给他足够的支持和欣赏。让孩子及时到父母的反馈和互动,这样才能保持身心舒适感。
一个人做一件事,最高级的能量就是“内在驱动力”,也就是发自本心去做。
而内在驱动力怎么产生呢? 
人在做一件自我认同感高的事情,大脑会分泌奖励激素——多巴胺。而这个“多巴胺”会激发孩子自觉自愿为自己做事。
所以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注意,当孩子在得意的时候,在他为自己而欢呼雀跃的时候,不防让自己融入其中,帮助孩子多多分泌多巴胺。

同时,很多父母亲也反应过,担心孩子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的停顿。
所以只能不停的为孩子安排任务,才会让自己稍微感到“安全”些。
其实,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工作的关系,很多领导者也见不得员工享受成功的喜悦,所以总是在“鞭策”不停赶路。最后导致员工懈怠,并存有大量的不满,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。

第三回答,我们要培养孩子接受挫折心态。
人,总是要一个人走很远的路,所以耐磨和抗击打能力很重要。
为什么文化国家会提倡孩子参加竞技体育比赛,其实并不是只为了追求奖杯,而是为了帮助孩子磨练心性。

比赛输赢乃兵家常事,学会认输是一种艺术。
经历过比赛的“输,会帮孩子建立心理保护机制,在未来遇到打击,孩子会找到积极方式面对并成长。

第二个回答就是,中国教育其实也在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改革。
从这次双减政策开始,我们对中国的教育政策、教育评价标准、教育筛选和教育目的,要有一个深刻的批判,而且这个批判已经开始了。
家长们的焦虑,中国政府和中国教育部门都意识到了,这些一定会得到解决,
国家政策和大格局发生变化,家长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所以很多人还是在被资本市场或是相关机构而影响。
将来我们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为了给技术职业学校的同学准备的。
这个教育体系将来跟大学的教育体系是平行的,有博士、硕士,也有本科,他不是在大学本科之下的,而是与大学本科平行的。
这样的话,我们那些能够做科学研究的人就去大学,那些做技术工作的人再去职业教育,这个可能会有一个很大的战略性的变化。

最后,我其实特别能够理解家长,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父亲。中国社会的竞争确实是比较厉害的,但是也有培训机构、学校的政绩工程思维的影响在里面。其实没有那么惨烈,因为毕竟,我们中国有很多的行业都可以出人才。

02

社会节奏太快了,
对孩子的未来很迷茫!怎么办?

彭凯平:我们确实正在经历一次比较深刻的社会变化,这其中当然包括教育理念的变化等,这样变化确实让我们教育工作者、家长们对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。
但正因如此,培养心理能力更是重要

一个人这辈子会有多成功,不是大学专业所能单项决定的,最主要的其实还是如何为人,如何处事,及自己的心态调整。

很多心理学科学研究证据已经表明:刚毕业的时候,大部分人的收入的确由学校或是专业所决定。但是十几年之后,一个人的收入、财富的积累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积极心态。
一个人愿意学习、交流、工作,,生命充满着张力,那么这个人不成功是不太可能的。
所以还是那句话,生命不是短跑,生命其实是马拉松,而这个马拉松一定是那些有坚强耐力的人才能跑得最远、跑得最好,而不是那些起跑很快却半路“夭折”的人。
像这样的悲剧其实也挺多的,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家长向远看、向前看,向将来看齐。
此外,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或行业才能活得更好呢?
我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:
第一,就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一些工作,就是能创造美、体现美、实现美的工作。
第二,是那些需要讲故事能力的工作,故事来源于生活,对故事的延展更是如此,所以老师或是一些宣传者的工作都是很不错的选择。
第三,需要处理人际关系、整合资源的工作,这些需要复杂多元化考虑的工作,机器很难代替人工。
第四,需要利用人类情感的工作,包括陪护、陪伴、咨询等。这些都需要人的情感为依托,这些肯定需要人来做。
第五,需要用到人类创作、写作能力的工作,包括记者、媒体等等,这些需要表达观点,论述观点的,也是机器不可替代的。
也就是说需要心智、表达、情绪加工能力的工作,将来可能是特别重要的。
所以,不妨让孩子们多学一些软技能,而不是只追求硬技能。
硬的技能,其实会让你成为打工的人,而这种工作很可能被机器取代,而学到的那些软技能,在未来从事相应工作时,是不容易被取代的。
我说的这句话,可能暂时很多父母亲不相信也理解不了。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,当衣食温饱不再是最重要的生活挑战的时候,大家就会发现,活出美好生活体验的那些事儿,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。